新闻中心 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心新闻 >
中心系列论坛首期暨总院科技交流日第七期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3/09/07  发布者: 原创  浏览量:
2023年9月5日,由非金属材料创新中心承办的系列论坛第一期暨中国建材总院科技交流日第七期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采取线下会场交流和线上直播的方式,共有近3500名代表参加会议。本次论坛主题为“混凝土智能建造及耐久性测试与评价”,非金属材料创新中心主任李娟博士担任主持人,邀请了来自混凝土行业内4位知名专家,分别从混凝土智能建造和耐久性方面做精彩报告。

 

图片






图片


清华大学冯鹏教授做了《柔性FRP网增强3D打印混凝土墙体的自动施工、数字重建与抗震性能》主题报告,冯教授将3D扫描、3D建模和3D成型与土木工程行业有机结合,从墙体自动施工、墙体数字重建、墙体抗震性能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建筑数字一体化建造方法,重点介绍了采用FRP网格结合纤维水泥作为3D打印面层材料,并基于3D激光扫描技术实现了混凝土结构的数字重建与评价,并介绍了河北武家庄农宅智能建造的工程应用。



 

图片

 

中国建材总院王振地教授做了《3D打印水泥基材料:新拌性能、层间力学性能与整体性能提升》主题报告,王教授首先抛出“3D打印能否成为将来建造方式的主流”的问题,指出混凝土建造性能可否满足现场打印、层间结合性能是否足够、配筋增强与整体性提升机制三个关键科学难题,随后,通过基于多种贯入阻力测试、纤维定向分布评价、不同配筋方式等试验进行了验证,实现了3D打印水泥基材料整体性能的提升。




 

图片

 

中国建材总院姚燕教授做了《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评价及RILEM测试方法》主题报告,姚教授首先从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共性问题出发,指出氯离子侵蚀和碳化是引起钢筋锈蚀及导致混凝土结构破坏的主要因素。通过海量荷载-氯盐耦合和荷载-碳化耦合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久性测试设备及评价方法,并开展多家国际实验室对比研究,形成了两项RILEM测试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推广。此外介绍了项目成果在港珠澳大桥、广东特定供水工程等重点工程中的应用效果,提高了氯离子侵蚀、碳化环境下混凝土服役可靠性,延长了服役年限。



 

图片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张熠副教授做了《考虑环境多重因素的混凝土耐久性智能数据库设计方法》主题报告,张教授以港珠澳大桥耐久性智能数据库设计为案例,详细介绍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中的多元环境因素确定、设计参数的确定、数据的不确定性、数据预处理、云数据分布模型、场地数据分布模型、混合分布模型等智能数据库设计,实现从数据输入端到评估和维护结果输出端的智能化分析系统的建立。

 

论坛最后,专家围绕着3D打印混凝土、混凝土耐久性问题与现场及线上代表展开了深入的问答交流,本次论坛为混凝土前沿智能建造技术指出了研究方向,为实现构建筑物的百年寿命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