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P复合材料概述
-
FRP复合材料应用领域
-
FRP筋材特性
-
FRP在既有建筑加固中的应用
-
FRP在新建建筑中的应用
-
FRP的可持续性
-
结论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是由聚合物基体与增强纤维组成的复合材料。因其施工便捷且具备独特物理性能,FRP已成为混凝土基础设施修复与改造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
复合材料中的纤维提供所需的强度和刚度,通常承担主要荷载,而聚合物基体则用于固定和保护纤维,并实现纤维间的剪切应力传递。
尽管纸浆、木材或石棉等纤维偶有应用,但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及合成纤维仍为主流增强材料。聚合物基体多采用环氧树脂、乙烯基酯或聚酯类热固性塑料。FRP复合材料具有非导电性、耐腐蚀、轻量化及超高强度特性,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船舶和航空航天领域。
复合材料通常由两种或多种物理/化学性质迥异的组分构成,各组分在终端产品中仍保持独立存在。不同材料的互补行为往往决定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
工程复合材料的设计目标通常在于制造兼具高刚性、高强度与低密度的构件。在环氧树脂、聚酯树脂等商用材料中,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常作为增强相嵌入热固性聚合物基体。而热塑性聚合物因具备制品后二次成型能力,在特定应用场景中可能更具优势。
FRP复合材料几乎应用于所有先进工程结构,包括飞机、直升机、航天器、船舶、海上平台、汽车、运动器材、化工设备以及桥梁、建筑等土木基础设施。
随着其在现有行业的深度渗透及生物医学器械、民用结构等新兴领域的扩展,FRP应用正以惊人速度增长。按应用领域划分,建筑业占据FRP市场份额约26%。
图1:FRP按应用领域的市场份额分布
近年来,FRP复合材料的尖端形态创新成为推动复合材料应用扩展的关键要素。其核心突破包括碳纳米管与纳米颗粒增强技术,以及高性能树脂体系的迭代升级。
以混凝土、钢材等传统土木工程材料为基础开发的FRP复合材料,正逐步被评估为基础设施构件或系统的改良/替代方案。在结构工程与建筑施工领域,三类FRP产品体系已成为行业标配:
-
新建建筑用FRP型材
-
FRP筋材
-
FRP加固
FRP复合材料具有易加工、轻质、耐腐蚀、高比强度/刚度及可定制化优势,广泛应用于新建工程与结构修复,包括混凝土增强、桥面铺装、模块化结构、模板系统及抗震加固等领域。
全球研究机构对FRP筋材替代钢筋或预应力筋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探索。FRP筋材的耐腐蚀性、非磁性、高抗拉强度、轻量化及易操作特性使其优势显著,但其横向抗剪能力弱、受拉呈线弹性直至脆性破坏的力学行为仍存局限。
此外,FRP筋材在暴露于火灾和极端温度时耐受性较差,易受应力断裂效应影响,弯曲状态下会出现显著强度损失。无论是按单位重量还是承载能力衡量,其成本均高于传统钢筋或预应力筋。
FRP筋材缺乏塑性变形能力且横向抗剪强度极低,这些缺陷导致了最关键的结构工程问题。尤其在存在耦合效应的区域(例如钢筋混凝土梁中存在销栓作用的剪切裂缝平面),这些不足可能导致筋材过早断裂。
销栓作用会削弱筋材的残余抗拉和抗剪能力。尽管已提出解决方案和使用限制,未来仍需持续推进技术改进。随着市场份额和需求增长,预计FRP筋材的单价将大幅下降。目前,FRP筋材在多种应用场景中仍具有适用性及成本效益。
既有结构可能因环境因素、设计缺陷、维护缺失或意外事件而发生性能退化。通过采用FRP系统进行加固,这些结构不仅能恢复原有性能,还能实现承载能力提升。FRP材料可提供条状、片状及织物状等多种加固形态。
在FRP作为加固材料的应用实践中,相关研究、设计和施工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现有结构可通过FRP实现有效加固与修复。外贴式增强材料适用于砌体结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木结构的加固。欧洲(CEB-FIP fib公告14)和美国(ACI 440.2R-17)均已制定针对外贴FRP加固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规范。
FRP加固构件可采用工厂预制或现场手工铺层工艺实施。通过手工涂覆或湿法铺层工艺,将环氧树脂与编织布/柔性纤维片材结合,形成与混凝土构件粘接的FRP片材。
具体应用实例包括:采用粘接FRP片材或板材修复加固混凝土结构,以及在薄壁水泥制品中使用FRP网格、织物或纤维布。相对而言,结构修复与改造工程成本往往远超原结构建造成本。
修复工程通常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而材料用量相对较少。在发达国家,高昂的人工成本甚至超过材料费用。因此,修复方案的性价比越高,修复材料的性能与耐久性要求就越高。这表明材料成本实际上并非修复工程的主要问题,FRP修复材料的高成本并不构成阻碍。
在采用全FRP材料的新建建筑中,主要使用拉挤成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型材。自动拉挤工艺是一种用于批量生产等截面型材的方法。尽管FRP型材的力学行为类似木材,但其外形模拟结构钢构件。如图2所示,常规型材截面包括I型、H型、C型、角钢及管状截面。

图2: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结构型材
FRP型材已成功应用于建筑系统、桥梁、冷却塔、化工食品加工厂、铁路站台及海洋工程。1999年瑞士建筑博览会展出了全球首座可移动五层FRP建筑"Eyecatcher"(图3),该建筑后期迁至巴塞尔新址作为办公楼使用。其主体结构由三个采用胶接连接的平行木框架构成,螺栓连接仅用于可拆卸部位。

图3:瑞士五层FRP建筑"Eyecatcher"
就FRP复合材料而言,环境问题似乎对其作为可持续材料的可行性构成障碍,尤其是在考虑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消耗、空气污染、烟雾及酸化效应时。此外,FRP复合材料难以回收利用,与钢材和木材不同,其结构构件无法在其他建筑中重复使用。然而,对基础设施用FRP复合材料开展生命周期研究,相较于传统材料,FRP复合材料更具成本效益优势。
表面看来,若仅从能源与材料资源角度评估,FRP复合材料在可持续建筑环境中的应用合理性值得商榷。然而,生命周期评估表明,FRP在基础设施中的直接与间接效益可能优于传统材料:
-
高强度与轻量化降低运输与施工能耗
-
长寿命与低维护减少全周期资源消耗
-
耐腐蚀性延长海洋与化工环境结构服役年限
-
抗震加固与既有建筑延寿避免拆除重建的环境代价
自问世以来,FRP复合材料已取得显著发展。但要将其作为可持续环境的传统材料替代方案,仍需满足以下条件:
- 建立FRP复合材料耐久性表征的标准化数据体系
- 通过整合耐久性数据与技术,预测FRP结构构件的服役寿命
- 开发基于结构构件与系统生命周期分析的材料优选方法论
复合材料要成为传统材料的替代方案,必须在结构性能与经济性上具备可行性。现有文献已对材料结构可行性展开大量研究,但受限于数据时效性及经济性评估的单一维度,从生命周期视角综合考察材料经济与环境可行性的研究仍显不足。要确定复合材料能否作为可持续环境的组成部分,必须对其生产副产品、组成材料的可持续性以及复合材料回收潜力进行全面评估。
文章来源:Structville